
2013年1月11日,第二次壮族文学(广西)讨论会在南宁举行。

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咏梅在讨论会上讲话。

广西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石才夫讲话。

广西文联副主席、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讲话。

《民族文学》杂志副主编、评论家石一宁发言。

中国作协全委、《作家》杂志主编宗仁发发言。

《花城》杂志主编田瑛发言。

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长黄佩华致辞。
2013年1月11日,严寒的南宁迎来了壮族作家的一次集体取暖。由广西作家协会、广西理论家协会主办,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承办的第二次壮族文学(广西)讨论会在南宁隆重举行,这是时隔26年之后的又一次壮族文学讨论会。《民族文学》杂志副主编、评论家石一宁,中国作协全委、《作家》杂志主编宗仁发,《花城》杂志主编田瑛,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咏梅,广西教育学院院长、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,广西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石才夫,广西作家协会主席、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任东西,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长、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佩华等领导、专家及壮族老作家代表,广西师范大学、广西民族大学部分研究生及在邕媒体近80人参加了会议。会议由容本镇主持。与会领导、专家对壮族文学的过去、现状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畅所欲言,各抒己见,建言献策,共同推进壮族文学事业的发展。
刘咏梅在研讨会上说,看到壮族老中青作家薪火相传表示欣慰,一定会继续支持和关注壮族文学的发展。她指出,这次会议是广西文艺界践行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,希望广西作家协会和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既要做好近期规划,也要有长远眼光,抓住十八大的契机,努力挖掘壮族优秀文化,不断创作出精品佳作,重新找回壮族文学在全国曾拥有的显赫地位。
石才夫指出,壮族文学的发展任重道远。回顾壮族文学发展历程,曾有过辉煌,而当下发展亦面临很多问题和困境。壮族文学要重整旗鼓,重塑辉煌,需要做很多的事情,任重道远,希望广西作协、广西理协做好近期和长远规划,统筹发展,共同推进壮族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。
东西对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,对壮族作家在成长过程中对其他民族作家的包容、吸纳、共同进步精神表示感谢,对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的美好前景充满希望。
黄佩华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壮族文学的得失,梳理和检讨壮族文学的创作,对一直关心支持帮助壮族文学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。他指出,成立于1986年的壮族作家促进会至今已进行了六次换届选举,并举办了7次壮族文学评奖和三届壮文文学评奖。20多年来,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为促进壮族文学的发展,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、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,但与先进省区少数民族文学相比,壮族文学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石一宁以《民族文学》作为参考的角度,通过与其他兄弟民族相比,透露了壮族当下的文学创作实力和状态并不让人乐观的事实。他希望壮族作家看到差距,从而激起斗志,迎头赶上,努力繁荣发展壮族文学,让壮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格局中、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中占据应有的位置。他提出,在文化回归,文化趋同的态势下,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来繁荣壮族文学,促进壮族文学更快发展,现在国家很重视少数民族出版物,民族文学将迎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,建议广西申办民族文学壮文版,设立全国性的壮族文学奖,这将会对广西多民族文学的提高、提升产生巨大影响。
宗仁发从源与流的关系,阐述了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,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寻找文学资源的问题。他认为民族文学不是封闭的,而是一种开放的结构,其与世界文学是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。他以上世纪80年代的“寻根文学”为例,在对比中说明文学如何实现对地方性的寻找。他还以福克纳、黄佩华等作家的创作为例,阐述在全球化语境中,作家如何处理世界性、民族性与个人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田瑛则认为,广西壮族作家及其他民族作家是一个有活力、有激情、很勤奋的集体,呼吁广西作协的机构能够跟全国作协机构建制相匹配,给广西作家一个更适合生长的环境。
黄伟林教授多年来执著壮族文学研究,他建议倡导一种新壮族文学:重建土地的感情,重续民族的血脉,呈现真实的活的乡村。因为时代发展迅猛,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,需要文学与时俱进。同时期待壮族作家不仅能够开广西文学的风气之先,而且能够走到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前沿,出现为整个中国文坛所认可的文学大师。
李建平、黄晓娟、陈丽琴、张柱林、陈祖君等专家分别对如何振兴壮族文学的内部关系,壮族女性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,壮族当代文学的民俗特色,当下民族作家写作的一种倾向,民族作家的历史担当进行了阐述。温存超教授则对部分壮族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。 (小向/文、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