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址:广西南宁市建政路28号
邮编:530023
电话:(0771)5618543、5624910
传真:(0771)5618543、5624910
邮箱:nfwt@tom.com
邮发代号:CN45-1049/I
2023年第2期目录●点睛持续的紧张 / 陈舒劼 / 1●当代前沿漫长的90年代与当代文学的晚期风格 / 陈晓明 / 5历史化视域下的“人文精神讨论”及其评价 ——以“京沪”讨论为中心的考察 / 陈璧君 吴秀明 / 13●今日批评家——陈舒劼——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民族性想象机制 / 陈舒劼 / 22修辞、叙事机制与文化症候分析 / 南 帆 / 29陈舒劼印象记 / 李松睿 / 33●批评论坛·新南方写作汉语文学的南方书写与澳门城邦文化写作 / 朱寿桐 / 35幻想、风情与切身的时代 ——“新南方”视野下的三个长篇 / 黄德海 / 40“新南方写作”与当代汉语写作的语言危机 / 陈培浩 / 44周洁茹与“新南方写作” ——以散文集《在香港》为例 / 徐诗颖 / 49●理论新见“口语诗”与百年“诗界革命”的“二元背反”诗学 / 李 森 / 55●最新文本——《有生》——《有生》:有情众生苦难与生命的延续和轮回 / 王彬彬 / 64《有生》的意义 / 张学昕 / 68死亡或超越:关于乡土的终极书写 / 丛治辰 / 72——《燕食记》——君子“近”庖厨 / 王德威 / 78物性·混融·抒情 / 季 进 / 80饮食书写与岭南城市文化叙事 / 唐诗人 / 85——《千里江山图》——“这只是开端和终结并置的时刻” / 何 平 / 92硬核故事、人物塑造与史诗气质 / 王雪瑛 / 103消失的护航者与千里江山 / 三 三 / 107●谈艺随笔钱锺书释“笑”:从青年到晚年 / 夏中义 / 112●现场“进前而勿顾后,背黑暗而向光明” ——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 / 马晓炎 王思远 / 116庞白作品分享会纪要 / 本刊编辑部 / 121●打捞历史西南剧展中的抗敌演剧宣传队 ——西南剧展系列研究论文之一 / 黄伟林 / 128东方文艺的国际时刻 ——从1958年的塔什干会议出发 / 林 秀 / 134●南方百家广西诗歌:一种地方诗歌的建立、发展与评价 / 陈代云 / 141广西民间童谣的审美特征探析 / 黄文翠 张爱邻 / 148●绿色批评重塑中国工人的主体性 ——论水运宪《戴花》中的工人群像及其现实意义 / 贺绍俊 / 152以诗自渡 ——论何向阳诗集《锦瑟》《刹那》 / 孔会侠 / 156历史演变中的创造性书写 ——读邱华栋《北京传》 / 段爱松 / 163告别“真理”的巴别塔 ——论陈希我小说话语的内在指向 / 陈嫣婧 / 168●艺术时代禅画与文人画异同之我见 / 冯亚雄 / 173●当代艺术视角·新南方写作 韦俊平主持行走的甘南(纸本水墨) / 韦文翔 / 封底
2023-03-01作者:《南方文坛》编辑部2023年第1期目录●点 睛有“人”的文学史 / 李浴洋 / 1●当代前沿“内部反思”与精神史的多元图景 ——关于《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》 / 洪子诚 李 静 / 6新时期阎纲文学评论探析 / 梁向阳 夏华阳 / 13论全面抗战时期工业文学的突破 / 王学振 / 18●今日批评家——李浴洋——“刹那主义”的“共同经验” ——朱自清“后五四”时期的文学思想 / 李浴洋 / 27自觉继承“五四”开创的现代人文学术研究传统 ——在李浴洋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的讲话 / 钱理群 / 34学术史的自觉 ——李浴洋印象 / 季剑青 / 36●批评论坛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新世纪文学批评得失谈 ——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参评作品读后 / 杨 扬 / 40鲁迅文学传统辉映下的短篇小说奖 / 李林荣 / 46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述评 / 刘 颋 / 50趋近“成熟”还是动力“衰减”? ——从鲁迅文学奖看当代诗的“新常态” / 姜 涛 / 54历史、自然与现实生活中的探索与创新 ——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综述 / 房 伟 / 59收获与检阅 ——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作品述评 / 王 晖 / 65文学翻译盛,则中华文化盛 ——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评审小考 / 许金龙 / 71●理论新见论凌宇先生的学术思想 / 吴正锋 / 75“历史化”与探寻中国主体性的阐释学实践 ——贺桂梅《打开中国视野》与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 / 王晓平 / 81●新南方写作写在南方之南:潮汐、板块、走廊、风土 / 王德威 / 89开拓味觉历史地理学的后传统叙事 ——论葛亮长篇小说《燕食记》 / 凌 逾 李定都 / 92幻术与索隐 ——读林棹《潮汐图》 / 方 岩 / 97●现 场东西长篇小说《回响》研讨会纪要 / 本刊编辑部 / 103每天挖地不止:普通人的箴言,小说家的命运 ——林那北《每天挖地不止》分享会纪要 / 邱华栋 徐小斌等 / 110●打捞历史台湾新文学制度的初创 / 古远清 / 118古今演变视域下的“样板戏”《红灯记》创作源起 / 罗长青 / 128“一片赤诚和捍卫文学纯洁的不屈精神” ——《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》之回望 / 王 晨 刘继林 / 137●南方百家·新世纪壮族文学观照历史、文化与生命的“根性写作” ——论新世纪以来的壮族散文 / 刘铁群 王 丹 / 143南方故事的多元书写 ——论新世纪的壮族小说创作 / 欧造杰 / 150新世纪以来的壮族诗歌精神图景 / 李雪梅 / 155●绿色批评俄尔甫斯回头,或采魅于神话 ——读宋琳诗集《〈山海经〉传》 / 颜炼军 / 160新世纪以来“山水诗”的几副面孔 / 赵目珍 / 166南翔小说的视觉叙事与文人趣味 ——从短篇小说集《伯爵猫》谈起 / 欧阳德彬 / 170●艺术时代边缘 野性 融合 ——新南方影像 / 刘宪标 程 浩 / 174●当代艺术视角·漓江画派 韦俊平主持《融合》系列之一(雕塑) / 石向东 / 封底《南方文坛》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/ 5
2022-12-30作者:《南方文坛》编辑部《南方文坛》年度优秀论文奖,历时22年,被誉为“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奖项”。本年度优秀论文经评委李敬泽、杨庆祥、吴义勤、何向阳、陈汉萍、陈晓明、张燕玲、施战军、黄德海、程光炜、曾攀(以姓氏笔画为序)近日评出。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,我们庄重而简朴地揭晓《南方文坛》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(以得票多少排序):吴 俊 《近思录(二):翻译文学与文学史“重构”——从现代文学“起点”谈起》 授奖词:论者以“引文式”的研究方法,对现代文学九种“起点”进行考察与辨析,阐明翻译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,重新探询文学史的“重构”问题。论者打通古今、视野开阔,既有对文学史宏大命题的精准聚焦,又考察具体文本中的微妙细节,层层追问,步步为营,阐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始终是互动建构的文学共同体。文风诚恳平实,学理深刻,新见迭出,为文学史重构开拓了新思路与新范式。孙 郁 《〈北流〉札记》授奖词:论者以学术随笔的方式,笔法灵动,质朴雅正,入乎其内细察林白长篇小说《北流》的幽微深曲与思想盘诘,同时对大历史中的地方状貌和生命体验加以叙述。论文褒奖《北流》独特的文体之美,又将之与林白复杂的价值认知互文关联,进而呈现出作品与现实的深度交融,探索小说表现时代的独特视角,以及思与诗的合一。论者从容自然、细腻深情而又沉郁智思的文风,颇具文体之美。谢有顺 《思想着的自我——韩少功的写作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》授奖词:论者宏观而不乏细致地识别理性、自我、思想等诸元素,阐析韩少功不断考究并完善内在的理性思考,以此为基础形塑一个思想者的独特自我,并揭示如是之写作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作用。文论从文学史的角度梳理了韩少功“自我”发现和建构的过程,不仅深具历史的考量和思想深度,还颇具批评的锋芒,是一篇融汇了理论容量、逻辑力量与文学史重量的文论佳作。刘大先 《喧嚣的失语——20世纪末的知识分子表述》授奖词:论者以强大的思想能量和问题意识,立于时代前沿,深刻辨析了20世纪末文化变局中的思想演变,以及知识分子表述与自我表述等宏大主题。文章详尽分析了在极具转折意味的历史时段中,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地位、形象、角色的变化,切中肯綮地描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向度,构想知识分子所应秉持的文化观念及其再造“新人文”精神的可能,颇具批判意识、理性自觉与人文担当。李 壮 《历史逻辑、题材风格及“缝隙体验”:关于“新乡土叙事”》授奖词:作为有代表性的青年评论家,李壮敏锐洞察当代中国乡土及其叙事的新质与新变,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微观的现实细察,论述当代作家与乡土中国之间的密切关联。本文以鞭辟入里的理论洞见与文本解读,揭示当下乡土叙事题材大小互见的新元素,以及散点、松弛与笑泪交融的风格特征。文章大开大阖、气势磅礴,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意义,为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研究开拓新境。刘铁群、宋 扬 《茅盾与宋云彬之友情嬗变考》授奖词:论者回到历史语境,重新分疏了茅盾和宋云彬两位现代文艺大家交往的史料,剖析当事人当时的社会处境、主体心理及文本叙述,条分缕析地辨别二人回忆时的诸种差异与关系嬗变,佐以同代人不同资料的比对,抽丝剥茧,揭开迷雾,窥测隐情,还原真相。文章思辨从容、理据有序、不枝不蔓,折射出现代中国的文学现象、学术理念与文化症候。论者庄重雅正、扎实严谨的学风,值得提倡。
2022-12-26作者:《南方文坛》编辑部Copyright (C) 2004-2015 www.gxwenlia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本网站资源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